07
2020/05
分享
安化茶业人的“出安化记”
发布时间:
2020-05-07 16:08
来源:
在成都的这些天,很明显的一种感受,安化黑茶在这个城市是硬生生的撕开了一条通往消费者的口子。进入这个行业的,不管是成功者,还是暂时欠成功的,事实上都还保持着对茶的热爱。在老辈人看来,成与败是天注定的,但是爱是自己的,坚持自己所爱,有种“与天奋斗,其乐无穷”的快感。
在成都的安化人还是有蛮多,至少在我的朋友圈是这样的。安化出来的女孩子,像似把安化黑茶当做了自己的“嫁妆”,带着嵌入成都这座城市,哪怕一时半会儿不怎么赚钱,也耗费着十足的经历在经营它。
安化茶业人邱悦
邱悦是一个安化姑娘,在成都电视台工作,印象里做安化黑茶已经好些年了。藏在黑茶里的那种家乡情结特别深。我让栩哥陪我去拜访在成都的这些黑茶经营者,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想感受一下安化黑茶在成都的氛围。从不同品牌经营者的口中,去感受不同消费人群对于黑茶的认知。品牌与品牌之间在市场上是竞争关系,但是经营着具有同类产品属性的经营者,在某种层面是命运共同体关系,需要共同维护市场的氛围与生态。而且,由于是一样的产品,所以还是可以求同存异,找到最大公约数。
在邱悦看来,安化黑茶在精英阶层的消费依然存在很多不足。这个问题,可能很多一线从业者都能感受到。她读过去年我出版的那本书,谈及书中《200年前帝国精英的那场茶会》时能感觉到她很兴奋。她把那本书推荐给了不少朋友,因为透过她的阅读理解,感受到了安化黑茶历史性形成的如金字塔式的消费结构。大清皇帝在喝,士大夫精英阶层在喝,社会底层的老百姓也在喝。
她的茶空间
一线对于很多问题的理解更具有前瞻性,有时候安化人在争论,贡茶究竟出现在安化哪个山头,其实于市场一线而言,很多消费者都不知道安化茶曾经是贡茶。那天,一个安化黑茶同行群里,有个朋友把安化两个大清总督拿出来说事。一个大福罗绕典,曾任云贵总督,一个小淹陶澍,曾任两江总督。陶澍曾为安化黑茶开过专题茶会,同时留下了不少歌颂安化黑茶的诗篇。这几年,安化名声在外的也就是黑茶而已。于是,那位朋友就把这两个总督拿出来对比,为罗绕典叫屈,认为世人不能只推崇陶总督而冷落罗总督。
当然,古代士大夫能否名留青史,取决于很多方面。最重要的是你有没有取得历史性的成就。陶澍在执政方面有历史性贡献,开辟海路运输,革新盐政,更重要的是开创湖湘学派,推举了林则徐、左宗棠这样的人才。和当时的名流交往很深,去世后魏源亲自为他写了墓志铭。这样一个人,事实上在普通世人眼里,存在感都很低。在很多短视频平台上,有节目组专门去采访一些年轻人,问他们认不认识那些知名的历史人物,很多人连林则徐、邓稼先、钱学森这些名字都有点陌生了。
华夏5000年文明,有很多历史名人值得我们铭记。但是安化黑茶产业从业者应该要铭记陶澍,至于为什么,读过我那本《安化黑茶:一部在水与火之间沸腾的中国故事》的人心里都清楚。市场一线觉得安化黑茶在精英阶层消费略显疲软,而事实上200年前,大清帝国精英已经为安化黑茶的体验开创了非常多的参照。
“石铫细煮松声里”,用庐山康王谷谷帘泉的水来煮安化黑茶,从千两茶质朴的外表进而悟出了为人臣之道,人茶一味,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借用一支茶,酣畅淋漓的抒发出来。这里面涵盖着一个士大夫对于安化黑茶从审美到精神隐喻的全方位理解。陶澍人茶一味的境界值得我们去关注,去研究。
位于安化小淹的陶澍墓
他和古时候那些不得志的文化人不同,在那场茶会之后,几乎是平步青云。他没有像同时期的老大哥吴兰雪那样,选择了避世。他以入世的精神在面对茶。他是第一个把茶形容成汲黯、宽饶这样粗犷的汉子,在陶澍煮沸安化黑茶的石铫里,我们能清晰的感受到,湖湘学派那种经世致用的精神已经呼之欲出了。
我个人认为,陶澍对安化黑茶的理解是独到的,也是有深度的。一个安化人,离开了安化再回望故土,在浓郁的乡愁情节里,能感受到故乡人感受不到的层次。这一点,在当代可能也有所体现,不然那些在异乡经营安化黑茶的安化人,他们又都在坚持什么呢?
上一页
下一页
上一页
下一页